产品名称:
坐落于边城茶峒以南“一排山”顶端的苗寨村落,海拔800多米,云雾缭绕,它和广袤的森林构成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世外桃源。因村中常年没有通公路,出行不便,生产生活用品基本上依靠人背,外人就戏称为“难抬村”。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南太村的石奶奶就会和老伴一起去地里查看庄稼情况。水稻、玉米、小番茄、小辣椒……这些都是石奶奶的心头肉,都是她自己亲手培育、看着长大的“宝贝”,而这些“宝贝”是两位年近八旬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石奶奶的儿女外出务工,有孙辈共四人。石奶奶和老伴留守村中,依靠种田卖农货勉强维持生计。两位老人的现状也是南太村这个“空心村”(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涌入城市打工,除出过年的十几天,其它的时间均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因此,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都是老弱病残的现象)绝大部分家庭的情况。(图为石奶奶在田间)
细数石奶奶的“宝贝”,其中她最偏爱的是“洋辣子”(苗语,即小番茄)。因南太村优越的自然环境,这些小番茄娇小可爱,口感酸甜,和小辣椒炒在一起,成为一盘酸甜带辣的独特酱料,引得全村人喜爱。这个特制酱料被黑土麦田青年扶贫队员发现,他们联合村民组建合作社,引入外部资源、加工厂,聘请酱料师傅,在继承传统苗家食物特色的基础上对酱料进行改良升级,成为“边城南太山番茄辣酱”品牌。
石奶奶是番茄辣酱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她的小番茄模样正、味道鲜,让社员们赞不绝口。问起她的耕种技巧,老奶奶乐了:“哪有什么耕种技巧,这地最能长洋辣子,我就施个咱们的农家肥,顺便除个草。”800多米的海拔,凉爽宜人,这庄稼地里的小番茄基本上没有什么病虫害,更别说用除草剂和农药。石奶奶和村民的小番茄自然地生长在田间地坎,人工除草,施农家肥,展现着最原生的状态。
番茄辣酱的另一原料辣椒,也是村里的最常见的蔬菜。经多年栽培,石奶奶和村民们得到了优良品种,种出来的这辣椒辣味十足,爽口提神。同样,辣椒的种植全程施用农家肥,人工除草,不打农药。石奶奶家的小辣椒一般在4月和5月育苗,6月初下种,8月中旬左右成熟,和自家的小番茄一起,成为番茄辣酱的制作原料。(图为石奶奶采摘小番茄)
石奶奶的“番茄辣酱”,炒制熬制精细,融合着奶奶独特的经验和制作技巧。首先,小番茄去蒂,单独进行熬煮,直至番茄汁水呈粘稠状。随后,辣椒入油锅翻炒,将其辣味炒制出来,最后将熬制好的番茄汁和辣椒合二为一,加入藏青盐、花椒油、大蒜、姜等调味品,继续熬煮。这最后一步熬煮最重要,要用中小火熬煮,直至成为粘稠状,让辣椒与番茄真正融为一体,稍有不慎这盘番茄辣酱就会功亏一篑,成为番茄辣糊或者番茄辣汤。整个制作的步骤步骤多,耗时长达4小时,但石奶奶乐在其中,她最爱看到社员们就着她的酱料吃饭,每次见到社员们都会笑盈盈地说:“下次来奶奶家吃洋辣子酱啊。”(图为南太村番茄辣酱)
石奶奶和村民们特制的番茄辣酱吸引了黑土麦田公益青年扶贫队队员们,他们盼望通过这款产品,让石奶奶和村民们更好更快地脱贫。2016年9月,黑土麦田青年扶贫队员进入南太村,和村民组建了花垣县蓝靛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共有136户人家,这中间还包括75家贫困户。在过去的两个番茄季里,石奶奶为合作社提供了700余斤小番茄,累计增收2000余元。收入不算特别多,但对于空心村的留守老人来说,够补贴家用。(图为花垣县蓝靛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影)
三年来,合作社精选番茄辣酱食材,引入外部资源和村民共同研制,不断改革升级,在农家精细制作的基础上打造专业化、标准化的南太番茄辣酱品牌。预计今年会通过土地流转、原材料采购、雇佣做工、产品分红等方式,为合作社带来10余万的收入,社员户均(含贫困户)增收1000元以上。(图为合作社理事会讨论现场)
南太村番茄辣酱由黑土麦田青年扶贫队员与村民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湖南省花垣县红十字会推荐,腾讯企鹅号支持的扶持项目之一。消费即是帮扶,购买也为公益。扫描二维码,把苗家奶奶的酱料带回家,品尝这款原生态、不一般的的番茄辣酱。
《特产中国·十在扶贫》是腾讯企鹅号、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京东众筹联合发起,腾讯新闻、天天快报、 QQ浏览器等支持的公益助农项目,每个项目都经过多层审核,确保真实可信。
【责任编辑:巴洽巴千、阿鹏哥、李金沙、广林君、吴钧;审核:黄沙沙、尚欣、石群方;没有经过授权谢绝转载和商用、转载请后台联系并标注明确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值班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