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调味料行业研究:从底料格局复盘看复调演进

  快消品通常第一波赚成长的钱,第二波赚格局的钱。复盘大多数消费品的生命周期与股 价演绎,品类最初导入,到行业加速扩容,企业赚的是成长的钱,龙头盈利水平和市占 率随着规模效应稳步提升,往往体现超额收益。但随玩家竞相进入竞争激化,龙头格局 优势弱化,叠加行业增速自然放慢,股价在回调中进入底部。此时格局成为牵制股价的 重要的条件,若龙头加大费投、主动价格战,短期内或致盈利承压,净利率到临界点后一 批中小企业被动退出,而行业出清过一轮后,龙头份额盈利双升,股价开始第二波大涨。 但格局的钱需要结合竞争动态演化,往往更不好赚。企业进入退出始终是动态的,在龙 头动作不够坚决、企业净利率没有到盈亏平衡线的时候,竞争趋缓往往是阶段性的。一 旦行业需求稍微恢复,又会有一大批小企业进入,典型是预调酒在 15-18 年出清过一轮 后,19 年后行业回暖升级,又吸引资本布局。而格局的钱好不好赚,赚的是大钱还 是小钱,背后与行业盈利水平和进入门槛紧密相关。

  成长放慢后,格局恶化会放大市场担忧。颐海天味上市以来,经历过两家互相催化 估值的赛道红利时期,此后受到内部因素,股价波动调整。20 年初在流动性放松背景下,作为疫情受益标的估值大涨,这一阶段充分演绎赚成长的钱,颐海/天味 20 年初至 9 月涨幅达 138%/183%。而 8 月海天等巨头布局底料,是天味颐海高点回落 调整的催化因素。21 年天味受到高基数、需求弱复苏、格局恶化等担忧,叠加自身 盲目压货,颐海同时还受到海底捞大幅关店亏损的影响,股价相继调整下行后震荡。

  但格局阶段性改善期间,龙头往往也能赚一波竞争趋缓、自我修复的钱。22 年以来, 经历过一轮出清后,底料格局边际改善,Q1 天味管理层交流,虚心做了专项复盘, 也主动介绍整改措施与进度,但年初市场并没有对经营改善落地达成一致共识,直 到一季报营收利润同增近 20%,此后渠道交流持续验证边际改善,带动股价最高较 年内低点修复 90%;颐海股价也企稳略升。天味复盘的典型性在于,大多数快消品 严格意义上很难出清,但在格局阶段性改善期间,需要观察企业从底部走出来的韧 性和决心,紧密跟踪经营改善的信号,逐步验证格局改善和自我修复的逻辑。

  放大格局的根源是复调品类特征,底料门槛低盈利高,首看格局出清。门槛高/盈利高的 消费品,如高端白酒,做的是极致生意,一旦形成品牌垄断后对上下游都有强溢价权。 而门槛高/盈利低的品类,如乳制品/啤酒,龙头跑出来更多靠量,第一阶段看大单品放量 下规模效应释放,后半场则看品牌高端化提升盈利空间。门槛/盈利双低品类做的是辛苦 生意,靠成本优势效率领先,典型是速冻/方便面/部分休闲零食,结构升级带来的净利率 提升是关键。火锅底料在的第二象限,属于低门槛/高盈利品类,可以类比预调酒/辣条生 意,产研端进入壁垒低,龙头更多靠品牌优势建立起来品类认知,格局出清是关键矛盾。 盈利及门槛由生意本质决定,对比基础调味品,底料规模化更难,门槛更低。对比酱油 生产要发酵,有 2-6 个月产期,大规模产线优势突出。底料生产壁垒低,手工炒制产 期短,去厨师化更彻底,对菜品直接影响更大(底料占单均成本达 10%VS 基础调味料 5%)。分应用场景看,底料 2C 类快消品,2B 部分涉及到餐企的定制生产,服务属性强, 整体规模效应更低。叠加行业整体盈利可观,竞争也更激烈,品牌的生存和成长受行业 格局影响更大。结合我们测算,如果从火锅底料全行业口径看,保守估计出厂额 400 亿 (C 端100 亿,B 端火锅+炒菜+麻辣烫等300 亿),当前颐海领先,但市占率低于 10%。

  低门槛高盈利的品类特征,决定了底料格局出清至关重要,但格局同样与发展阶段密切 相关。所以本部分我们对行业发展演进做一个完整复盘,并从供需论证行业边际好转。

  15 年后随火锅快速扩容,底料企业野蛮生长。底料主要企业在 10 年前成立,早期行业 仍处于规范化发展阶段,格局分散。而后伴随火锅全国化/餐饮连锁化,行业迎来快速扩 容期,区域龙头逐步跑出,但同时也因为粗放扩张,出现 15 年的毒牛油事件。此后 17 年起颐海天味上市为代表,龙头竞争优势拉开,带动行业资本化提速,美鑫/朝天门/澄明 等新消费品牌均获融资,17-18 年,行业迅速扩容增速可观,新增公司数增速接近 40%。

  18-21 年火锅底料发展至战事中场,行业梯队初现,完整演绎从繁荣到调整。对比基础调 味品,底料属于发展中后期,但如果放在复调行业整体看,底料又是标准化最早的品类, 并在 18-21 年,完整演绎了加速/繁荣/过热/调整四个阶段,22 年以来行业理性回暖。

  快速发展期(2018-2019 年):优势企业跑马圈地,行业格局初定。行业整体 CAGR30% 以上,餐饮端扩容更明显,海底捞 18/19 年增速接近 60%。底料企业如名扬/红太阳 /红 99 区域称王。颐海天味则加速全国化,19 年在底料市占率为 21%/8%(参考沙 利文数据)。但考虑还存在蘸料/炒菜料等场景,欧睿/沙利文口径的市占率应该略有 高估。结合我们测算,预计颐海在底料全行业的份额10%,CR320%。

  繁荣顶部(2020 年):疫情下 C 端需求激增,企业过度乐观,制定目标过高。 1) 企业业绩高增:尽管餐饮在疫情下受损,但家庭端高潮。20 年 3、4 月多数渠道 需要补货。市场动销火热背景下,天味 Q2 起相继对酸菜鱼/火锅调料取消搭赠, 并配合提价。5 月发布股权激励,设定 20 年营收业绩目标各+50%(实际 +37%/23%)。颐海 20 年实际营收/业绩分别+25%/23%,其中底料第三方高增 51%。 2) 热度初步外溢:除大量中小企业&新消费品牌进入外,巨头亦开始跨赛道布局, 海天 20 年 8 月/12 月相继推出火锅@me 底料与中式复调“快捷方式”。

  泡沫后期(21H1):疫情常态化,需求放缓,渠道库存积压,出现退换货。 1) 龙头带头压货,库存高企:天味 20H2 全力压货拼全年目标,导致渠道库存和 基数都较高。而受到 20 年开年需求刺激及龙头操作影响,中小品牌也全力压货。 但年后实际动销没有到达预期,渠道普遍出现库存积压及退换货现象,天味 21H1 广告费与业务宣传费同增 5.0/5.3pcts,而颐海/天味整体销售费率+2.9/9.6pcts。 2) 竞争全面激烈:34 月新进玩家林立,且大量投入资金竞争及压价。以 21 糖酒 会为例,预热的 30 款参展特色调味品中,15 款为底料,口味集中在番茄/牛油。 3) 热度全面外溢:除海天等巨头外,其他调味品公司基本都推出了火锅底料。

  阶段性出清(21H2):竞争趋缓,小品牌退出,但终端火锅底料仍存在充分竞争。 1) 终端:实际动销不佳,需求回归常态。草根调研反馈,华中华东都出现底料高 库存现象,很多中小品牌终端库龄≥6 个月,更不可思议的是不少 20 年底的货促销。 2) 渠道:观望心态,三四线品牌进货率大幅度的降低。经销商退货率高,加上中小品 牌终端复购起不来,很多渠道倾向于不进货。第三梯队甚至更靠后的品牌,去 年进场后费用集中投在商超渠道,而在 21 年没有正常动销和现金流支撑的情况 下,高费比难以负担,大部分牌面到 21Q3Q4 难以续签,中小品牌逐步退出。 3) 资本:底料融资热度减少。21H2 起复调新消费品牌融资明显减少,尤其底料热 度骤降。虽然门槛低,但中小玩家缺少现金流,资本也不投钱,进入难度加大。 4) 代表型企业:步入调整:底料龙头 21Q2 起业绩转负,天味 21 年底收缩费用, 调整渠道,对产能设计、收入目标理性下调。颐海 21 年理性调整产能设计,增 长考核更多放在非底料类业务上。海天在行业压力与试水遇挫背景下,精力重 回主业,底料从线下搭赠,转为线上为主,内部也适当降低了底料预期与资源 投放力度。益海嘉里也把经营重心从营销公司转变为底料工厂,做源头生产, 直接对接中小火锅餐企。

  需求端:21 年行业降速,但 22H1 起保持中高个位数增长。餐饮端底料仍然受到疫情冲 击,21 年代表型餐企展店速度放慢,仅海底捞就关店 276 家。而家庭端在高基数下,21 年线 以来,线下消费有所复苏,商超底料增速 12%, 线上在高基数上持平略降,综合看家庭端约 10%增速。考虑到餐饮中低个位数增长,预 计 22 年行业整体中高个位数增长。未来若考虑占大头的火锅餐饮 8%CAGR 或更低(综 合沙利文、艾媒、NCBD 的未来预测,取其中低值),家庭端与餐饮炒菜赛道保持略高增 速,即使在中性偏悲观情境下,我们预计火锅底料行业未来三年增速仍有中高个位数。

  供给端:天味颐海经营回暖,1-2 年维度,主要企业投产理性,融资热度退却。天味/颐 海 21 年以来相继下调产能/收入规划,在理性目标下,22H1 报表和渠道经营回暖。而红 太阳/德庄/聚慧等第二阵营,底料投资规模相对小(5 亿元),且产能规划分散布局至复 调其他品类。此外,我们整理了 20 年以来的复调融资事件,发现 20 年虽受疫情影响, 整体投融资事件和金额数下滑,但统计的 9 起复调融资中,底料占 5 起,而且大部分是 前期融资。21 年上半年仍延续这一趋势。但是从 21 年下半年起,火锅底料融资热度明 显退却(10 例中仅 2 例),而且都是前期有融资的优秀品牌中后期再融资,底料新品牌 已经非常困难融到钱。品类上看,热度也由拌饭酱/干椒面/花椒油等新其他中式复调接力。

  在竞争阶段性放缓的背景下,行业长期出清的拐点到了吗?复盘其他消费品出清史,我 们认为底料目前并没有到长期出清的拐点,具体来看:

  啤酒:产量见顶+产能整合,2013-2016 年出清。啤酒 13 年产量见顶回落,企业买店 竞争非常激烈。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主动降低吨价,同时前期大幅扩建拉低产能利用率,现金流恶 化,2016 年啤酒亏损企业占比达 31%,龙头净利率转负,盈利承压至临界点。而嘉 士伯 10 年起连续三次增持重啤,华润 13 年斥资收购金威啤酒,随着行业深度整合, CR5 市占率加速提升至近 80%,中小企业出清,也为 1718 年起的行业高端化奠基。

  空调:价格向下+成本向上,2002-2005 年出清。2000 年前空调行业高速成长,业内 企业纷纷加快融资上产能,同时吸引大量中小品牌进入,产能过剩严重,且“凉夏” 需求低于预期,以 02 年奥克斯发布《空调制造成本白皮书》并带头降价为标志,行 业陷入价格战,2000-04 年行业均价 CAGR 为-18.4%。而成本端钢、铜、铝等上涨 压力下,龙头厂商净利率从 6%-8%降至约 3%,中小企业被迫退出或转型。2005 年 空调品牌数量从 400 骤减至 30,行业 CR3 由 2002 年的 33%提升至 06 年的 55%。

  预调酒:龙头压货下供需严重失衡+渠道受损,2015-2018 年调整出清。尽管预调酒 行业百润市占率近 90%,从终局角度很难跟底料类比,但格局出清的过程可以借鉴。 2012-15 年预调酒 CAGR54%,品类渗透早期,RIO 借助大量广告,超越百加得。此 时五粮液/洋河/黑牛等众多产业资本和杂牌军入场,但低门槛及标准缺位下,中小品 牌食安问题丛生;而龙头百润过于乐观,盲目压货致供需严重失衡,RIO 存货周转 率从 15 年的 6.6 降至 2016 年 2.8,先于行业调整。同时由于产品普遍同质化及高定 价,复购低,真实动销放慢,渠道窜货抛售,16 年行业销量断崖式下滑,一批企业 亏损离局,而外资百加得反应滞后,百润在盈利转负后深度调整。19 年起行业回暖,又有一轮渗透机会,吸引了一波新消费品牌布局,而百润的龙头地位始终巩固。

  回到底料,为啥说格局拐点未至?行业长期出清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维度理解。一是 存量的行业整合,巨头下场打价格战,出清一波中小品牌。二是增量的玩家不再进入, 通常发生在行业不再增长,或者盈利能力极差的时点。啤酒&空调&预调酒出清的共同规 律也是如此。但不管是存量还是增量维度,目前底料行业,并不处在长期出清拐点。

  增量维度:成长性、盈利性好,门槛低,还是会有新品牌进入。底料进入门槛低, 行业未来三年仍保持中高个位数的增速,并且主要企业目前盈利仍然可观,即使是 在 21 年调整期,颐海净利率 13%,天味因为自身调整受损,净利率也在 9%。而餐 企小肥羊/秦妈/德庄底料毛利润空间在 15%左右,预计净利率中高个位数左右。可见, 底料相对好做的生意属性和优成长性,决定了目前寡头靠价格战抢存量份额的诉求 弱,而对金龙鱼来说,粮油主业净利率约 3%,底料净利率只要高于 3%还是有吸引 力。

  存量维度:行业性价格战概率低,现存中小品牌很难出清。消费两类生意模式容易 整合集中,一类是生产端成本优势效率领先发挥到极致的,通过制造便宜抢份额; 一类是需求端存在情感属性和品牌溢价的,通过卖的贵抢心智。生产端,底料直接 材料占比高,上游牛油、花椒等农产品为主,下游客户高度分散,带来大厂生产端 规模效应也有限。天然使得行业集中度低,寡头决策也相对独立。所以在颐海年初 对 40%产品降价约 7-10%后(降价后仍在行业中等价位),大部分玩家并没有跟进。 需求端,类比啤酒精酿等高端化布局、空调 04 年能效指标建立、RIO 定义并教育品 类,都可当作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品牌区隔,同样可类比白酒消费升级,名酒价格带拉开后格局分明,而低端酒仍在混战。但目前看,底料尤其是 2B 渠道,同质化仍然严重。

  分赛道看,占大头的 B 端更分散,C 端将趋向相对集中。结合火锅餐饮规模及底料单均 成本占比的测算,考虑炒菜等其他业态,B 端底料终端规模 400-500 亿;C 端考虑天猫与 商超已经接近60亿,叠加其他渠道,行业整体销售额预计在150-200亿。B端占比约70%。

  C 端产品和口味不是壁垒,更注重品牌和购买便利度。大部分消费者购买底料习惯, 其实跟基础调味品比较像,对特定品牌具备粘性,对底料尝新的欲望更愿意通过火 锅店解决。同时,产品端的弱差异属性,也决定了谁先接触到消费的人,谁就能借味 蕾记忆产生复购。所以 2C 底料,品牌心智和渠道布局,是一个慢慢地增加正反馈的过 程,这也是过去天味颐海底料增速高于 2C 整体的原因。整体而言,2C 公司能够相 对集中,但并不能排除主打新卖点的线上品牌布局,和产业资本切入分流。

  B 端贴近餐饮,小 B 注重成本,大 B 重品控和服务。底料下游渠道细碎,在餐饮端应用涵盖火锅/冒菜/麻辣烫/香锅/串串香,甚至还可以炒菜。但餐饮门店模型脆弱, 迭代也快,部分还涉及到风味的定制和服务,行业存在很多小的代工厂,优势在极 超高的性价比和服务。而部分非连锁企业考虑到品控和及时响应,往往会自制底料。大 餐企会同时选择几家供应。下游分散渠道细碎,使得格局天然难集中。

  进一步的,BC 不同的生意属性和竞争要素,决定了 C 端相对集中,B 端大概率分散:

  C 端趋向集中,CR1≈15%,寡头仍在抢份额。C 端颐海独大,21 年底料营收 18 亿, 线w,品牌力难以撼动。其次二梯队天味/红太阳/聚慧/德庄/桥头约10亿。 天味和红太阳是传统零售思路。其他像聚慧 2 小 B 为主;德庄/桥头有自家门店。未 来我们更看好头部三家优势持续拉开,其中颐海下沉抢份额,市占有望逐步提升, 天味底料复苏企稳,红太阳加速全国化,CR3 有望从目前约 30%提升至 40%。

  B 端仍然混战,CR320%,远期提升空间不大。B 端目前 CR320%, 除颐海供应海 底捞 18 亿外,行业大部分是 10 亿级企业,而颐海 2B 成长性有限,其他多为大代工 厂,前文也已经论述过,底料生产端规模效应弱,需求端品牌区隔弱,使得集中度 很难再提升。但总结来看,龙头做大有两种思路,一是绑定超级头部品牌做全国化, 这种模式往往可遇不可求,比如颐海&海底捞,而且餐企做大后也会产生供应商多 元化诉求,部分会倾向于自己往上游延伸,自建底料工厂,比如川锅壹号&美鑫、 大龙燚供应链联盟模式。二是切中小 B 做代工,笼络长尾市场,如聚慧。

  综上,底料行业绝对集中难,而扰动格局均衡的变量在于资本化加速。22 年 6 月草原红 太阳办理辅导备案登记,22H1 从北方市场积极南扩,底料增速也高于行业,线上加大底 料活动力度,在同梯次企业里定价最低。一如颐海天味上市后拉开与二梯队的差距,虽 然在行业相对成熟期,资本化对企业跑马圈地的边际效用递减。但可以稳固头部企业份 额,利好格局集中。其次海天/金龙鱼等产业资本后续的态度和动作,也是扰动项。

  梳理行业主要玩家,颐海、天味目前底料 2C 最强,而海天是 2C 基础深厚的平台型企业。

  市场担忧颐海底料的成长性,主要是关联方增速预期放慢,但未来增量更多在第三方。 颐海初期背靠海底捞成长,但海底捞溢价低,过去 6 年 cagr26%,低于第三方 39%的 cagr。 年内看,海底捞 21 年底闭店 200+,短期疫情影响门店客流;长期也不宜有太高的开店 预期,我们预计能给颐海底料业务贡献稳增。而第三方主要 2C,极少部分 2 流通小 B, 第三方仍有望保持高于行业的增速,2C 占比提升,也可能带来底料整体业务毛利率提升。 具体实现路径上,调价+分拆三四线经销商,积极下沉要市场。颐海由于定价略高,过去 主战场在一二线 年起,颐海调整价格体系,目前线上售价在同梯次企业里极 具性价比,同时对三四线城市经销商做拆分,单独招商积极下沉,我们也看到海底捞过 去下沉,带动门店结构中一二线%。

  类比餐饮消费,底 料客单价低,也不受消费场景限制,而且有强品牌加成,是线下餐饮的有益补充,特别 是疫情教育后具备下沉空间。综上,在份额优先战略下,颐海市占率有望逐步提升。 而未来长期展望,底料方面持续巩固一马当先的优势,方便速食看品类延伸和新品布局,中式 复调仍在培育。H1 渠道反馈方便速食高增,底料环比改善,经营势头良好,但关联方关 店调整或拖累整体增速。业绩端,考虑到降价后公司仍加大对渠道补贴,上半年油脂、 下半年辣椒等成本的扰动,短期可能带来底料业务盈利承压。但长久来看,颐海仍是底 料质地优质企业,有望在阶段性出清期扩大份额,方便速食也带来了更大的增长空间。

  短期调整落地,经营改善已形成一致预期,其中底料恢复双位数以上增长。天味 20H2 全力压货,但 21 年初遭遇库存积压、激励没有到达预期、内部近半人员流失、疫情反复扰动, 21Q3/Q4 经历业绩至暗时刻。体现在内部治理上,过去天味目标激进,大经销商制管理 粗放,双品牌发展跛脚。公司管理层对症下药,一是组织架构调整,往管理精细化转型。 二是持续推进企业内部和渠道去库存。三是理性下调股权激励目标,提高可达性。在 21 年深度调整后,21Q4毅然放弃全年目标,22年轻装上阵,22H1营收/利润同增19%/120%。

  经营改善持续兑现,22 年利润弹性可期。展望全年,收入端,手工牛油、酸菜鱼持续发 力(Q1 两大单品占比从 30%→35%),小龙虾调味料 5 月已完成全年目标,股权激励 15% 增速目标稳健。利润端,底料竞争趋缓费投降低,油脂价格下行,而辣椒主产区山东河 南受损,有很多压力,但考虑到公司积极囤货锁价,低基数下利润弹性仍充足。 长期更应关注单品成长逻辑是否顺畅。复调除底料之外,品类细碎,规模性往往也更弱, 要一直去切下一个大单品,过去天味被验证的,有手工牛油底料、酸菜鱼、小龙虾调 味料。但未来成长方面,在现有单品全国化放量的基础上,需要有大单品持续接力。而 另外一个增长点是定制餐调,公司 22 年 4 月投资定制汤料企业独凤轩,内部规划定制餐 调未来五年保持 50%cagr,占营收 20%。尽管天味川调研发前瞻,营收已接近底料,21 年定制餐调也保持 56%高增,但复调生意模式下,还是比较考验企业选品和管理能力, 考虑到公司组织渠道仍在磨合,仍需持续跟踪与验证,建议紧密关注改革与恢复情况。

  海天底料没有到达预期,主要是资源和打法不匹配,重心仍在原有业务。一是产品线不完善, 海天最初推新只有 4 款 sku,后增加至 9 款(线上),而且侧重要重新品类教育的地域 风味(云贵酸汤、韩式部队锅),而不是川派蒙派这类成熟口味。二是品牌心智尚未建立, 海天跟底料的品牌关联太弱,既没有性价比优势,也没有品牌力支撑。三是终端推广上, 仍采取类成熟产品酱油的营销模式,单纯依靠品牌和渠道优势,终端支持弱,靠搭赠促 销,渠道的补贴和支持必须要销量达到一定规模,但本身新品起量就难,陷入了有政策 无激励的困境。从战略资源配置角度看,在海天主业利润更高且渗透率仍可提高的背景 下,叠加疫情下的行业压力,选择聚焦酱油蚝油等大单品,也可以越来越好的应对危机。 放眼行业,海天现象并非个例。大部分基础调味品公司做底料也基本是卡位为主,初衷 是布局卡位,集中在线上销售,线下几乎无产品陈列,资源投放还是在主业。此外,巨 头金龙鱼从 2C 自有品牌转向底料工厂做源头生产,直接对接中小 B 餐企,渠道调研反 馈,目前牛油品项规模在 1 亿左右,跨赛道精力目前更多放在酱油和央厨预制菜。

  而如果参照日本复调龙头,恰恰是战略重视度和打法匹配,导致最终路径分野。20 世纪 60-80 年代是日本复调发展黄金期,也吸引了众多公司布局,既有丘比、味滋康围绕沙拉 酱、醋等大单品积极创新,也有味之素接连布局汤料、蛋黄酱、中华菜式调味料等品类, 带来了行业的创新与发展。但老牌龟甲万,在布局时点和战略重视度上明显落后。

  味之素在复调最初发展阶段便布局,公司成功在于先发优势、强创新与营销力。味 之素在 1958/1968/1970/1978 年分别进入汤料/蛋黄酱/面包黄油/中华菜式调味料市场, 公司借助强大的研发能力不断推陈出新,目前共 26②个复调子品牌,总计近 130 个 sku,在味精&高汤&清汤&组合调味料上领先。总部市场经营销售团队人数比例也从 1965 年的 18.4%上升到 1980 年的 48.2%,零售渠道掌控力大幅增强。根据欧睿数据,目 前味之素为复调第三,仅次于原本就是复调起家的优势企业丘比与好侍。

  龟甲万因战略重视度不足,错失复调发展的最初机遇。1960s 日本出现 Ebara 烤肉酱 等快速地增长的复调企业,龟甲万作为其酱油供应商,也积极延伸出面条汤底“万面”, 但龟甲万酱油品牌势能强劲,是躺着赚钱的生意。而发展复调将与下游客户正面竞 争,存在试错成本,企业战略重视度和投入不够,万面最终失败,这一阶段龟甲万 仅以分销 Del Monte 的番茄酱入局复调。直到 90s 复调逐渐取代基础调味品,龟甲万 才重新转移重心,相继布局汤料/调味酱/定制菜单复调,但由于彼时复调市场已接近 饱和,进入难度加大,后期虽投放高营销费用,仍落后于其他先发力龙头。

  复调品类多样,公司竞争往往也需要迭代。而底料先行后,由中式复调开辟第二战场。 千亿复调市场,底料率先资本化和规模化,已步入品类成熟期,但不断有新品类导入, 龙头成长逻辑也拓展到其他中式复调。其中,天味 21 年川调规模已经跟底料接近,颐海 也在重点推进筷手小厨,中式复调成为第二战场,也是复调中高景气品类。故本部分从 底料格局复盘升维到复调整体,探讨品类演化、竞争路径和企业战略,希望能有所启发。

  早期出现的复调品类以鸡精、调味酱为主,独立于菜系存在。复调发展早期,品类 逻辑跟基础调味品接近,使用场景并不受限。但品类延伸性越强,空间越大,比如 调味酱从单一口味的豆瓣酱,发展到佐餐的老干妈,再到食材化的大块牛肉香菇酱。

  但复调演化到现在是跟菜系走,菜系的标准化和全国化决定了复调规模化的难度。 菜系标准化程度越高,意味着复调替换基础调味品带来的效率提升更高;而菜系全 国化程度越高,则对应复调市场越大。从我国复调演进看,西式快餐全国化首先带 来了番茄酱等的规模化。中式复调中,类比粤菜北上带火了广式酱油与蚝油,川菜 全国化也带动了川调热,典型是火锅底料。其次是地方菜系,往往是越重调味或调 味复杂度越高,复调越有应用空间,比如川菜/湘菜复调调味清淡的闽菜/江浙菜。

  随高餐调比往低餐调比演进,也对应着工业化先后和单品空间。从万菜皆可用,到绑定 菜系,再到一菜一料。其实是用前端烹饪的高效操作弥补了后端生产规模性的减弱,也 对应着一款菜品里的餐食价格/对应调味品价格从高往低,对应不同的发展次序和空间。

  高餐调比易切入,低餐调比逐步接力。从鸡精(餐食 100/鸡精 2)佐餐酱(餐食 100/ 拌饭酱 5)火锅底料(餐食 100/底料 10)酸菜鱼(餐食 20/酸菜鱼料 8)烧菜料 (餐食 20 元/烧菜料 10 元)。总体上,复调餐调比高则复调成本占比低,易于工业 化切入率先打开市场,比如鸡精/拌饭酱/底料等。而后续低餐调比发展更快,典型是 红烧肉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等烧菜料,对应一菜一料,味型往往更灵活。

  高餐调比天花板更高,低餐调比空间天然受限,格局也更加分散。高餐调比品类往 往规模更优,渗透率越高,更易工业化起量,而低餐调比胜在单价高。典型如鸡精 太太乐产值 27 亿,更多靠取代味精起量;酱类本身细分品类众多,老干妈辣酱 50 亿一骑绝尘,海天黄豆酱亦是 10 亿级以上单品;再往后底料颐海大单品 10 亿左右, 天味手工牛油底料与老坛酸菜鱼 21 年合计约 6 亿。最后兴起的烧菜料品类细碎,单 品规模更小,格局也更分散。而调味品百强数据表明,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单调。

  复调较低的渗透率,带来腰尾部企业常见,且多专注细分品类。对比酱油/醋渗透率接近 100%,复调起步较晚,渗透率约 26%,其中底料约 40%。低渗透率决定复调行业格局呈 金字塔型,10 亿以上的企业相对稀缺,而 10 亿级企业,大部分已经从优势品类过渡到 全品类、多元化布局阶段,目前在向平台型企业转型。再往下,1-10 亿的腰部企业常见, 1 亿以下则以初创的新消费品牌为主,味型单一,受众聚焦,而且品牌的淘汰率高。 强势菜系对应的复调企业有集群效应,典型是川调,近年湘菜也在崛起。代表性的川调 品类包括底料/佐餐酱/豆瓣酱/调味油/蘸料,川菜全国化孕育了颐海/天味/聚慧/桥头等巨 头,同时川调协会等也从产业和政策层面推动了川调标准化和全国化。但即便川调规模 化程度最高,整体市场仍分散,10 亿以上企业约 5~10 家,1-5 亿企业约 70 家,除头部 企业外,整体仍处于有品类无品牌阶段。结合我们梳理也不难发现,单品型公司大部分 都是川调起家,而其他菜系对应的复调企业,大部分是多 sku 的渠道型思路。若从下一个兴起的菜系看,湘菜全国化和资本化加速,也出现了炊烟&文和友&费大厨等品牌。

  在复调从高餐调比往低餐调比演进的大潮中,企业如何定位与决策?我们也从微观视角, 结合底料巨头复盘和复调演进规律,探讨复调企业的定位/选品和进阶。

  从战略定位看,复调企业可分类为单品型、渠道型。定位不同本质上是味型与餐调比的 平衡,单品型企业优先做味型固定、能上量的高餐调比品类,可以充分的发挥规模效应, 如鸡精/番茄酱/拌饭酱。相反,渠道型企业通常味型更灵活,如果涉及到定制生意,管理 的 sku 多至上千,对应千店千面,一客一菜一料,餐调比则往往较低。

  单品型:以产品为矛,拓宽渠道,打爆品能力更关键。好的大单品往往能做到全 渠道通用,但单品型企业更通常在小 B 或 C 端渗透,最极致的是老干妈,作为国民 辣酱大单品,20 年营收 54 亿。其次是太太乐,新消费里首推饭扫光,首创下饭菜 定位,最初从商超做起,后续发力餐饮与特渠,也从线下转线上。主打一餐一盒的 虎邦辣酱,虽然靠绑定外卖起家(外卖商户10 万家),但在优势地区也布局商超、 团购等。而番茄系列出圈的澄明,21 年已经进驻 5k+锅圈门店,并为餐企柔性定制。 对单品型企业而言,打爆品是关键能力,其次才是多个渠道复用的规模效应。

  渠道型:以渠道为盾,做全品类,侧重供应链管理。渠道型通常对接中大型连锁餐 企,典型如定制餐调企业日辰/宝立前五大客户均占营收 40%以上,下游客户涵盖但 不限于百胜/圣农/泰森等,往往用上千 SKU 对接下游门店,做口味的定制化。此外, 这部分企业也经常拿通用品对接餐饮小 B 渠道,其他细分渠道包括航空/外卖/团餐/ 食品加工公司,比如聚慧下游对接的餐企达 5000+,味群食品下游对接康师傅/统一/ 金锣等食品加工公司。对渠道型公司来说,多 SKU 对接多渠道,如果涉及到定制化 生意模式,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更为关键。

  复调大单品成长逻辑两条,一是类基础调味料形态,如鸡精、调味酱;二是餐饮驱动型, 如火锅底料、酸菜鱼调味料。前者规模效应强,典型太太乐鸡精、老干妈,海天调味酱 也接近 30 亿营收。这类大单品的共同点在于,消费场景不受菜系限制,用法类似基础调 味料,但也因为高餐调比,易工业化,往往被巨头抢占。而餐饮驱动型,是指消费者选 购调味品需要味蕾记忆,餐饮消费本身就是复调最好的启蒙教育。17、18 年火锅兴起, 19、20 年酸菜鱼兴起,对应底料/酸菜鱼调料在餐饮端逻辑被验证后,同样渗透到家庭端, 空间可观。其中底料顶级规模,酸菜鱼、小龙虾调味料 C 端规模预计也在 10 亿以上。 那么,针对两类大单品思路如何选品呢?

  一是遵循类基础调味料的逻辑,把高餐调比品类重做一遍。如虎邦针对外卖渠道做 小规格的盒装辣酱;禧宝制研辣酱则主打米其林星级味觉研发,定位中高端;澄明 主打 7 度最佳酸甜比的番茄底料。高餐调比品类的机会在于,现有领先品牌往往比 较传统,定位超高的性价比与大众化,比如老干妈、郫县豆瓣酱。而新花钱的那群人对产品 理念和品质的追求,也给了这些品类重做一遍的机会。

  二是沿着餐饮驱动型思路,切导入期的低餐调比品类。这类复调特色在于调味复杂, 但食材简单易操作,典型是麻婆豆腐。而近年来疫情影响餐饮承压,复调大单品的创 新和涌现确实不如前几年。但也出现了一些高热度的休闲餐饮,如串串香/钵钵鸡/ 小龙虾调料等。低餐调比的弱规模性,也使得对应企业的成长逻辑更细碎,比如川 娃子在钵钵鸡调料/烧椒酱/油泼辣子等小品类领先,综合体量达 5-10 亿。而疫情同 样加速了复调场景迁移和家庭消费升级,也催生了主打烤翅/烤肉腌料的小熊驾到等。

  进一步的,在复调大单品稀缺背景下,构建产品组合及拓品类是成长关键。与基础调味 料不同,复调更贴近餐饮和服务,本身大单品稀缺,除底料颐海与辣酱老干妈外,行业 内在 2-5 亿的单品较少,大部分集中在 1 亿以下,使得构建产品组合与拓品类最重要。 但管理能力有边界,龙头拓品类需有的放矢。过去复调龙头拓品类的思路,一是相关性 品类原则,如天味围绕川调做多元化,并通过参股上游原料商、投资下游定制餐调企业 打造产业生态圈。颐海则依托底料开发方便速食及中式复调。仲景在香菇酱的基础上, 选择酱类与香菇衍生品发力。二是龙头拓品类,多从高餐调比往低餐调比拓展。但企业 管理能力有边界,调味料行业相对传统,原有的商业模式与运营能力较难支撑多元化扩 张,盲目多元化可能带来发展降速,比如安记大健康食品战略不温不火,周君记的火锅 旅游工业园亏损、王守义布局房地产和投资豆捞火锅店无果,老干妈地产投资房亏损。

  对战略定位与选品的讨论,始终绕不开企业未来的发展阶段,但不同阶段核心矛盾不一。大部 分复调企业仍然处在 0-1 的跑马圈地阶段,初期凭借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切入行业,在资 本化助力下,得以加速抢占份额。但进阶到第二阶段,随企业管理 sku 增加,覆盖渠 道和区域扩张,更考验企业内功,对企业精细化管理和高效运营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更高。巨头进 阶的发展的策略,也从早期的加大市场推广、持续开拓网络,到组织架构与管理提效。

  其中,典型案例是天味 vs 颐海,天味过去粗放管理,加剧经营波动,但颐海始终稳扎稳 打管理精细。天味早期垂直架构,采用职能部门+大区管理形式,业务员直接向区域经理 汇报;渠道管理粗放,过分强调收入考核,政策执行一致性弱,激励兑现性不足,人员 流动大。针对行业困境下放大的内部瑕疵,公司也及时做了动态调整。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