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曾问我,五届世界杯和四届欧洲杯,在现场的感觉对哪一届的东道主印象最好?如果综合各种各样的因素考虑的话,我的答案会是德国。尽管已逝去了14年,照片留下的也不多,但采访德国世界杯的不少美好回忆仍在脑海里。
韩日世界杯期间我算是实习记者兼翻译和导游,葡萄牙欧洲杯跟着记者团体验了一下大赛,但没有采访证也只能跑跑外围,真正可以第一次施展拳脚的就是德国世界杯了。
那一年,国际足联一共给了中国足协80多个文字记者的采访名额,很幸运,我们报社分到了两个,我和我的同事有机会第一次持证采访世界杯。当时,国际足球负责写德甲的记者正在德国留学,为我们提前做好了很多准备工作,所以完全不需要再跟记者团。在分析了德国的举办城市地理分布后,我们决定分为南北两条线采访,一人以北部的汉诺威为中心,采访盖尔森基兴、多特蒙德、科隆、汉诺威、汉堡、柏林以及莱比锡的赛事,一人以南部的慕尼黑为主,负责慕尼黑、纽伦堡、斯图加特、法兰克福以及凯泽斯劳滕的赛事。后来算了一下,一届世界杯下来,12个城市就是凯泽斯劳滕、纽伦堡和盖尔森基兴还没去过。
持证采访与现场持普通票看球最大的不同就是有机会坐上记者桌,有监视器随便什么时间都能看到回放,之前在韩国和葡萄牙看球,比赛的有些细节甚至还不如看电视机,不同的就是赛场的气氛是不可能坐在家里感受到的。另外在媒体中心和转播席,还可以碰到各国足坛的熟面孔,有退役的球星或者教练,也有知名媒体人。赛后的新闻发布会和混合区则需要单独申请,中国记者更喜欢混合区,因为有机会直接直面球星提问。
开幕式安联球场德国对哥斯达黎加,我的媒体票就标记着DESK,这样的福利对于中国记者并不是每一场都有,因为采访的各国记者太多,通常中国媒体都是最后一批分配的,除非中国队再次杀入世界杯32强,作为参赛国待遇可就完全不同了。
最遗憾的是,第一次持证采访的纪念——德国世界杯的官方文字记者证在后来的搬家过程中给弄丢了。媒体票倒是都留着,数了一下,一共有十七张,这是至今现场看的比赛最多的一届世界杯了,也是打卡举办城市最多的一次。理论上来说,世界杯共有25个比赛日,一个记者一届赛事最多可能观看25场比赛,17场肯定不算最多,但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
上一篇就说过,时效性上中国记者远强于欧美媒体,专业性上又完胜日韩。因为时差,来自中国的记者是整个世界杯六千多人组成的媒体阵容中最辛苦的一部分人,尤其是体育专业媒体人。去德国之前曾听一位同行这么说:“国外媒体的记者是看五个小时比赛写一个小时稿子,中国记者则是看一个小时比赛要写五个小时稿子。”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非常形象。在德国的一个多月期间内,我们几乎每日奔波在各个城市之间,想睡一个懒觉都要等到休战日,甚至在坐火车的时候都得打开笔记本电脑敲稿子。下面这张在火车上写稿的图还是在网络上搜到的,自己已经早就没有备份了。
说到火车,我从小都是铁路迷,小时候还梦想当一个火车司机,所以关于世界杯期间体验德国铁路的话题也自然要多说一些。
能够在德国看那么多比赛,这当然要得益于他们发达的铁路系统。德国面积35万多平方公里,比云南省要小一点,由于12个举办城市之间都有高速列车互通,所以在各城市之间互相采访根本用不着飞机和高速。
德国世界杯小组赛期间,我每天的行程基本上就是驻地——火车——球场——火车——驻地。记得那时候曾经算过,世界杯前期差不多都是日均行程500公里左右。每天起来都去赶火车,然后下午抵达目的地,看完球在新闻中心写稿子,再赶夜火车回驻地,距离近还能赶回去睡一觉,距离远的话就只能在车上凑合了。虽然德国也有带卧铺的夜火车,但数量极少,有很多个晚上就是坐着睡过去的。
2006年德国铁路的官网功能强大得让我难以置信,完全可以当一个出行指南来用。只要打开德国铁路的官网,输入我要去的地点和现在所在的地址,会有一个精确到分钟的线路提供出来。
举个例子,输入出发地慕尼黑的安联球场,目的地多特蒙德的威斯特法伦球场,准备10点左右出发,德国铁路的官网会告诉我,早上10点15分乘坐U6,步行4分钟后再转S4,然后步行10分钟达到慕尼黑火车站,乘坐10点51分ICE1228,然后下午点4点13分抵达,下车后步行6分钟乘坐4点21分的U45,于16点32分抵达目的地。
这就是德国人的精确,要知道那时候还是2006年,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出现一个这种公交和铁路联动的出行系统,导航APP可以实现部分功能,但无法把城市公共交通精确到分钟。当然,国情不同是决定性的,现在国内大城市堵车越来越严重,公交根本无法保证准时到站,唯一有可能的是地铁和铁路联动,但想想12306的糟糕体验,不知道还得等多久。
话题还是回到德国。难道他们的火车就不可能晚点吗?当然有可能,而且向来喜欢守时的德国人,唯有在铁路方面不太靠谱。不过也许是世界杯举办的缘故,那段时间倒很少出现晚点的情况。有一次我在站台上候车,突然有两个工作人员推着一辆冰激凌车,让每个等候的乘客免费品尝。我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另外一侧站台上的火车晚点10分钟,这算是一种补偿吧。本来我的火车是准点的,没想到还享受了另一趟车晚点的福利。
另外还想多说几句的是,在德国,火车站几乎没有候车的地方,也根本没有进站检票这一说。因为公交大多非常准时,加上铁路官网强大的功能,人们通常不需要提前太多赶到火车站。而且车次比较频繁,一般列车上也坐不满,车票上就不需要有座位号,如果一定要确保座位,可以再花几欧元预定一个座位,到时候车厢上会有预定的标识,没座的乘客也不会主动坐在这里了。
在德国采访一个多月,对那边的治安还是非常放心的,经常半夜里两三点从火车站步行回到驻地,心里一点都不怕。德国世界可以说是首次高科技反恐的世界杯,赛场有人脸识别系统,门票采用了电子技术,除了本国三万多警力保护之外,还首次动用外国警察参与安保工作。
现在还能想到的亲历的“治安事件”,还是半决赛往返多特蒙德时遭遇的盗窃,虽然算不上什么大事,但也足够让人心烦了。
在维斯特法伦球场的新闻中心,当一群中国记者去领取德国队同意大利队比赛的媒体球票时,忽然被告知“出了点问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得到答复。负责球票分配的志愿者里有一位中国人,他说这一部分球票不知被谁给偷走了。好在剩余的球票还有多的,加上有些记者没有赶到现场,丢失球票的老记们最后还是顺利地进场。
众所周知,德国的治安还是相当不错的,在欧洲也算是犯罪率偏低的国家,不过当年在德国的所有刑事犯罪案件中,偷盗案就占了总数的42%。尤其是世界杯期间,说大量散居在欧洲各地的职业小偷和业余小偷都已经汇聚德国,在世界杯期间对世界各地球迷下手。在球迷公园和球场外,四处巡逻的警察还会发给游客小传单,介绍小偷的各种伎俩,要大家切记学会保护自己。
不过从我自己的体验来看,情况似乎还不算太坏,去过的城市里只有法兰克福火车站的外面让人感觉有些不安全。来欧洲之前听说犯罪分子专盯中国游客,因为我们习惯携带大量现金,不过从多次一个人走夜路的情况来看,好像还不算太危险。坐火车时,也不用死死盯住头上的行李架。
然而就在从多特蒙德回汉诺威的路上,发生了一起让我感到非常窝火的“盗窃案”。看完当天的比赛,我们必须要赶夜车回驻地,准备第二天移师慕尼黑。写完稿,到了火车上已经是凌晨两点多。找到座位脱了鞋,靠在椅子上开始睡觉。等到了汉诺威,突然发现我的一只鞋子不见了。这才意识到,准是刚才坐在我身边的一群小混混干的,半梦半醒之间只感到旁边有群德国小青年,边喝酒边聊天,还不时发出奇怪的偷笑,然后突然一下就消失了。虽然这还算不上是真正的“盗窃案”,但如此恶作剧也够损人的。虽然还有一只鞋子留着,但总不能穿一只下车吧,最后不得不光着脚从火车站走到了驻地,第二天还不得不穿着拖鞋去商场买了双新鞋子。
说完德国世界杯期间的出行,再聊聊德国的饮食吧。当时写过一篇随笔,就直接引用一些内容吧。
在世界杯各个赛场,总能看到熟悉的中国记者身影,就像平时在国内问“你吃了吗”一样,在德国,我会问上一句“今天你嘟了吗?”曾经有一位同行回答说:“我都连续四顿嘟了,该换个口味了。”这里所指的“嘟”,其实就是德国满街都能够正常的看到的一种土耳其式汉堡包,对我们来说,价格既便宜又能管饱,自然成了老记们填肚子的首选。
来德国之前,我就做好了吃一个月麦当劳、肯德基的准备。2004年采访欧洲杯的经验告诉我,欧洲的中餐和所谓的“饭店”最好还是不要去,价格既贵量还不大,弄不好还会点错。那时候麦当劳的一个巨无霸大概在4欧元左右,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除了汉堡包,我们也没有更多的选择,夹了一根德国烤肠的热狗味道还不错,是火车站候车时不错的选择;再就是意粉或者披萨,也能勉强凑合。不过听当地的留学生介绍说,这里最实惠的其实就是“嘟”,不仅到处都可以买得到,而且3欧元左右的价格绝对不会让我们多犹豫。
在国内就听说过土耳其烤肉夹在面包中的吃法,好像还有“烤爸爸”一说。去了才知道,“嘟”才是比较正宗的土耳其式汉堡包。全称其实应该是Duner,无论是德国哪个城市,经常能够正常的看到这样的小店,小店里通常会有两个烤炉,两大块肉围着烤炉慢慢旋转。这里的土耳其后裔老板通常会提醒你要鸡肉还是羊肉。然后会用刀切开一个干面包,把辣椒酱、肉、沙拉酱以及各种蔬菜都往面包里面塞,直到撑爆为止。我敢肯定,世界上没有几个人有那么一大张嘴,能一口带着两边的面包和中间的蔬菜咬下去,即便是德国著名快餐店“汉堡王”里面的加大码汉堡,也抵不上一个duner的分量。
德国也有相当数量的中餐馆,火车站的饮食长廊也能看到写着汉字的中餐快餐店。不过据说这里的中餐馆大多都是越南人经营的,因为中国人都跑去开日本餐馆了。在莱比锡火车站,我们就遇到了这样的中餐小店,图片上的炒面还比较诱人,7.5欧元的价格也没有让我们退缩。炒面的两个师傅都是中国南方人的面孔,当我们说出“炒面”这个词时,师傅们都笑了,一旁同样长着亚洲面孔的收银小姐用一口德国英语对我们说:“你们能说英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