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调味品行业研究报告

  调味品是指能增加菜肴的色、香、味,促进食欲,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辅助食品。从广义上讲,调味品包括咸味剂、酸味剂、甜味剂、鲜味剂和辛香剂等,像食盐、酱油、醋、味精、糖(另述)、八角、茴香、花椒、芥末等都属此类。

  随着社会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不同品类调味品的需求逐渐趋于广泛,调味品行业规模近年来保持在较较高速的增长水平,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调味品在饮食、烹饪和食品加工中广泛应用,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产品,目前已经成为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显示,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并且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现了逆势增长。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观念的改变,新生代成为消费主力,调味品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需求端来看,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及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餐饮口味的需求逐渐多样化,同时,餐饮业的发展带动了定制调味品市场的需求,扩大了调味品产品的销售渠道。数据显示,居民外出就餐的频次增加明显,80、90后新中产消费者每周外出用餐3-4次以上的比例为64.2%,这将成为推动餐饮行业从而带动调味品行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供给端来看,调味品的产量也在逐年增加,2017-2021年,我国调味品产量由2017年的1247.1万吨增加至2021年的1627.1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3%。

  (1) 基础类调味品: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发布的信息来看,基础类调味品包含了11类细分品类,其中包括了酱油、酱类、食醋、味精、鸡精鸡粉、蚝油、酱腌菜、火锅调味料、香辛料、调味料酒以及腐乳。

  (2) 复合类调味品:复合类调味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目前调味品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市场占比最大。数据显示,对于调味品发展较为成熟的市场来说,复合调味料占据的份额较大,2020年美国、日本、韩国复合类调味品的市场占比分别为73.35%、65.79%和59.32%,而中国的复合类调味品渗透率仅为26%,由此可见,中国市场复合类调味品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前景较为广阔。

  调味品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粮食原材料和包装原材料的供应;中游主要为调味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下游为调味品的消费市场,一般可以大致分为经销与直销两种方式,B端的消费者包括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C端的消费者主要为家庭消费。

  对于食品原材料来说,近年来国际局势变化复杂,全球疫情反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企业的采购成本也在快速上涨,导致毛利润承压。调味品企业采购的主要原材料包含大豆、豆粕、小麦、糖蜜、青菜头等,2020 年下半年起,部分农产品价格开始高速增长,2021 年前三季度,调味品整体毛利率下滑。

  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叠加国外部分地区干旱减产,进口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对于原材料大豆来说,中国企业严重依赖进口,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大豆产量仅为进口量的17%,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成本压力可能会再次加剧。

  调味品不同品类间的成本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企业的成本结构也稍有差异。总的来看,以大豆、糖蜜为主要原材料的酱油、酵母成本较大,以销售酱油和酵母为主的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也较大。部分企业陆续通过提价来缓解成本端的压力,此外,寻找原材料替代品也是企业的一个应对方法。

  对于包装原材料来说,由于多数调味品属于发酵型产品,容易受潮霉变,其货架期和开包后的保质期较短,因此大多数的调味品包装材料对功能性要求较高,其特性包括高阻隔性、抗菌性、可降解性、可食性等等。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盛装调味品的容器也较为多样,包括玻璃品、PET瓶、塑料瓶、塑料袋、纸盒等包装。

  对于包装机器来说,调味品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带动了调味品企业的规模化生产,部分企业引进包装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包装,在这个领域高速、大容量的四边封包装机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调味品产量增速较快,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统计数据,2013-2020年中国百强企业调味品产量逐年增加,2020年总产量达到1627.1万吨,同比增长了13.87%。从品类结构来看,传统大品类占比基本稳定,结构上,细分品类整体占比有较明显的提升,调味品品类有进一步细分化的趋势,鱼露、鸡汁、番茄酱等都有较为明显的增长。

  从市场格局来看,除了一些头部企业有较为显著的扩张趋势外,各地区的区域品牌更多地选择停留在当地市场中。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规模较小、经营不规范的企业逐渐被淘汰,而优势企业发展更为迅速,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将有利于企业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企业形象并且有效降低固定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调味品属于基础消费品,零售渠道是调味品销售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从市集百货到商超卖场、便利店、B2C电商等等,零售环境形成多业态并存的状态。尤其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社区生鲜电商满足了消费者对调味品便捷性和及时性的需求,对调味品企业来说是不可忽视的新销售场景和渠道。

  从餐饮行业看调味品销售,餐饮行业后厨标准化叠加成本优化的需求带动了餐饮企业对口味标准化的需求,从而驱动了B端餐饮调味品的工业化和复合化,而与此相对应的侧重C端销售的调味品企业较难切入定制复合调味品,而是更加关注经销渠道,开发全国市场调味品的通用性。

  对于调味品企业来说,提升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是采购环节的主要目标。企业一般按原材料、工程、生产装备、物流等采购业务类型进行采购,核心及大宗采购产品,由对应集团化采购部门统一采购,各子公司执行。

  根据安琪酵母年度报告,公司各业务板块采购占比如下:生产用原料采购占比24%;仓储物流服务采购占比21%;贸易采购占比18%;工程建设服务采购占比12%;生产设备采购占比12%;能源动力采购占比6%;备品备件及工程材料采购占比4%;生产用包装材料采购占比2%;行政后勤服务类采购占比1%。

  在管理系统上,企业可以通过ERP系统进行采购管理,使采购部门与使用部门之间形成目标一致的供应链上下游,根据生产计划确定最佳的采购计划,有效降低资金占用并且通过稳定的采购量和灵活的定价策略,降低采购成本。

  另外,企业可以通过坚持与品牌供应商合作,不断提升采购质量。部分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采购模式,向上游延伸产业链能够保障原料来源,有效平抑农产品价格波动。

  调味品产品一般生产周期较长,工艺流程复杂,为了确保产品的品质稳定、食品安全,许多企业已经在生产过程大量地通过智能化、数据化、自动化、信息化等大数据控制整个生产过程,确保产品品质。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产量制定方面,基本以“销量+合理库存”来制定产量,保证产能利用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对于常规产品,依据历史销售数据,产品的生产周期,下阶段销售目标等因素,制定产成品的安全库存和最高库存,并依据市场销售情况,动态调节产成品库存量;对于非常规产品则根据客户订单制定生产计划,按订单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

  企业主要采取经销商代理+大客户直供+互联网电商平台营销的销售模式。产品细分为工业用产品和民用产品,工业用产品通过经销商分销或直供的方式提供给用户,民用产品则通过经销商分销、直销或者通过公司搭建的各类电商平台交付给消费者。

  经销商代理方面,企业主要目标为通过提升经销商的质量,来最大化覆盖市场终端。以城市为基础的营销管理模式较为常见,即根据城市人口、销售成熟度来推广资源配置度,设置城市销售数量任务,并根据经销商能力、资源、过往的实绩与城市渠道任务的协同度,布局配置经销商,落实经销商销售任务。

  目前,行业长渠道大批发营销模式逐渐向扁平化直控终端营销模式转变,企业积极拥抱社区团购、生鲜超市等新兴渠道实现公司产品的销售,最大化实现渠道做透、下沉。

  电商平台方面,企业致力于构建完善的“线上与线下”协同互动、“垂直平台和第三方平台”并行发展的电商模式。

  另外,企业一般采用“先款后货”的结算方式,这样可以有力保障公司充裕的现金流以及防止坏账的发生。

  以海天味业为例,可以看到,酱油类调味料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最大,蚝油和调味酱次之,其毛利率也是所有业务中最高的,达到了42.9%。

  然而,从不同品类营收所占比重的情况来看,酱油和蚝油的比率有所下调,而其他业务有所上升。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酱油业务虽然是支柱业务,但从营收上看,它正处于增速连年放缓的状态,企业年报显示,2017-2020年,酱油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6.59%、15.85%、13.60%。

  同时,酱油等核心产品的毛利率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2018年-2020年,酱油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0.55%、50.38%、47.38%和42.9%。这意味着,原有的中低端且附加值低的大单品在增长空间上有限,企业需要将高端化、多元化作为其发展战略。

  近年来,海天味业逐渐涉及粮油产品、火锅底料等其他业务领域,频繁推出新产品助推业绩新的增长点,从其新业务的增长势头上看,其战略初见成效,但作为这些新领域的新进入者,其想要实现突围,与行业巨头抢占市场份额难度较大。

  在大健康理念背景下,挖掘传统发酵食品保健功能,是奠定调味发酵品行业产品创新的新基础,并从社会维度、功能维度和文化维度来促进传统发酵食品的工业化创新发展。以食醋为例,2019年中国食醋产量达到445万吨,但其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且国外市场的醋功能食品较为丰富,而国内醋产品品类较为单一,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与恒顺醋业合作,通过喷雾冷冻干燥技术制备镇江香醋粉,为传统香醋延伸出功能食品探索出新的方式和方向。

  疫情加速了复合调味品和以冷冻食品为代表的料理食品的渗透率,其中,2018年复合调味品进入集中产能建设期,2020年进入产能爆发期,这也推动了冷冻料理食品的产品升级,产品形式的创新以及内容的丰富性。

  一些调味品酱油采用传统酿造工艺,生产工艺流程复杂,从原料-种曲-制曲-发酵-压榨-储罐-配兑-包装-溶盐-成品等各生产环节,企业自主研发并引入各类先进柔性化自动生产线,包括全自动超高温灭菌产线,全自动封闭式圆盘制曲产线、全自动连续压榨产线等,实现全流程柔性化生产,满足市场上个性化需求。

  中国调味品行业发展政策、监管条例等的制定部门包括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以及中国调味品协会。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愈加重视,我国也逐步加强了对食品饮料行业的监管力度,调味品板块相关政策也相继推出。《十四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纲要》指出,要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探索建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强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加大重点领域食品安全问题联合整治力度。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抽检和监管执法,强化快速通报和快速反应。

  由数据来看,调味品行业PE值的中位数在45.19倍市盈率,2020年-2021年间,行业PE值突破了危险值,达到了最大值87.85倍市盈率,这很可能是因为受疫情影响,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企业成本承压导致企业利润减少,每股收益大幅下降从而提升了PE值。

  但可以看到,2021年后半年行业PE值开始下降,回归正常甚至达到了机会值36.96,这可能是由于企业应对原材料上涨而采用适当提价的策略,另一方面,疫情人们受封控影响,家庭烹饪对调味品的需求增加,再加上社区团购形式的出现增加了调味品的消费渠道使得企业利润回升,PE值降低。另外,可以看到对比沪深300,调味品行业的市盈率较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行业未来的成长空间较大,未来前景被市场所看好。

  调味品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企业价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红利折现模型、股权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无杠杆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净资产价值法、经济增加值折现模型、调整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账面价值法、清算价值法、成本重置法、实物期权、LTV/CAC(客户终身价值/客户获得成本)、P/GMV、P/C(customer)、梅特卡夫估值模型、PEV等。

  从盈利能力上看,在食品饮料行业的二级行业分类包括食品加工、白酒、非白酒、饮料乳品、休闲食品和调味发酵品行业中,调味发酵品行业的ROE达到5.48%, 仅次于白酒行业的9.09%,且其PE值相较于其他行业较高,只说明该行业未来前景被市场所看好,投资者愿意以较高的价格买入,市盈率较高。

  国内方面:龙头企业在其成本领先战略和区域品牌差异化战略下逐渐完成产品结构升级,主要分成纵向概念升级与横向品类细分,以腰部产品为主,大单品卡位主流价格,头部高端品提前布局占领消费者心智,未来价格可能攀升至10-15元,横向逐步扩充品类,覆盖有酱油、蚝油、酱类、醋、料酒、复合调味料等等,头部企业的毛利率将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无效产能逐步退出,区域性品牌份额可能会被一线品牌首歌,行业面临加速集中。

  国外方面:以Mccormick味好美公司为例,由下图可以看到,味多美公司每股收益始终大于海天味业,2018年二者的差异最大,味多美的每股收益达到了7.1元,而海天味业的每股收益仅有1.62元,2018年后,二者的差距逐渐减小,受疫情的影响,二者的收益减少幅度均较大,2020年-2021年,味多美的每股收益维持在2.8元左右。

  根据味多美公司年报数据,其营业利润有73%左右来源于消费者,27%来源于工业。

  与沪深300行业指数相比,调味发酵品指数总市值相对较低,市盈率、市净率、市现率、市销率值均较高,与300消费,300医药两个指数的数值较为接近,共通之处可能在于这三个板块为刚需消费,需求增长空间较大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未来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根据行业内各公司的财报数据显示,企业研发总投入逐年递增,同比增速高达22%,这反映出相关企业对于生产装备、生产流程、工艺方面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也越来越重视,这就需要企业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增强竞争优势并持续推出新产品以占据新市场,

  近些年来社会生活和消费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调味品行业的销售渠道也发生了变革,企业不仅仅依赖于经销商这一单一销售渠道,在新零售趋势下,调味品消费场景转移促使企业扩展多元化销售渠道如线上电商平台,通过直播等多种新媒体形式与消费者实现密切互动或者与社区生鲜超市合作以满足消费者即时性、特定性的消费需求。

  从需求层面来看,中国调味品行业人均消费量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2006年调味品需求仅为5.7千克/年,而2020年需求量已增长到10.7千克/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从销售渠道分布来看,餐饮业是调味品企业最大的销售渠道且其消费量具有粘性强,收入较稳定的特点,疫情过后在消费升级、代际迁移、外卖行业发展等积极因素的拉动下,调味品行业也将持续拓量。

  随着大数据等创新技术的快速迭代,行业有望实现较大规模的产能自动化改造,同时向信息化、规模化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以实现生产流程的改造升级并提升生产效率。研究投入也将促进企业对相关产品生产工艺的改造,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原材料成本,提升企业毛利率。

  根据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目前一些企业主要产品的营业收入增速逐渐放缓,在产品进入成熟期的形势下,其所带来的价值增加红利逐渐减弱,细分行业空间近乎饱和,这将促使企业进行多元化的扩张来拓展市场空间,创新产品品类,孵化大众接受度高的调味料单品,为企业的盈利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

  疫情的反复将会导致公司面临出货量被动放缓的风险,从而影响产品生产和企业的正常经营。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日趋重视和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以及权益保护意识的增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已经成为食品加工企业的重中之重。

  农产品是调味品企业生产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其价格主要受市场供求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大,将有可能使得企业成本承压,对公司产品毛利率水平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受宏观因素的影响,2021年度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行业毛利率下降幅度较大;如2022年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上涨,将对产品毛利率水平产生更大不利影响。

  虽然调味品是属于一个刚性需求较强的一个产品,但易受餐饮不景气、食品加工业下滑等因素的影响,大众消费品的增速也有可能面临下行的风险,但同时也有利于行业整合。受疫情影响,行业内一些企业的清出和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使得行业集中度提高,竞争加剧。另外,受不同地区消费者口味的影响,部分企业存在市场分布不平衡、渠道发展不平衡、产品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都会增大市场风险企业的经营影响,并造成后续增长放缓甚至竞争优势被削弱等风险。

  而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对产品研发的需求扩大,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必然加大,可能会面临技术人才不足的风险。

  国际政治关系及经济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加上海外新冠疫情的反复,贸易壁垒、贸易冲突等多方面因素将会对公司的海外业务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国际同行优化和调整全球经营对策将对企业带来一定影响。

  严格在各个经营环节执行质量控制。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经营环节执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定品控体系。

  公司要加强市场管控,随时根据市场情况调整销售策略等,打造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细分市场和重点客户积极应对相关风险。

  建立大宗原料价格预判机制,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建立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同时探索新型工艺开发替代原料和工艺,摆脱对某一单一原材料的高度依赖,从而有效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对行业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分析,强化基础研发和应用技术研究,注重科研资源整合、产品研发充分依托市场为中心,紧密结合行业未来发展和市场需求。

  努力实现本土化经营,加大市场调研走访,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深挖潜在客户,提升服务能力,并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更好的开拓市场。

  目前我国调味品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根据零售额数据,2020年龙头企业海天味业市场份额占比7%,但是随着一些企业不断扩张产品品类和销售渠道,行业的集中度在逐年提升,2020年行业CR10上升至28%。同时由于许多企业不再局限于其主营产品,开始向更多领域发展,各个企业的业务领域出现进一步的重合,竞争加剧。

  从波特五力模型来看,中国调味品行业的参与者众多,行业内竞争十分激烈。由于食品行业的盈利能力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比较可观,且不存在较大的技术壁垒,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较大。对于替代品来说,威胁主要存在于行业内部各个企业同类产品的替代,外部替代品的威胁几乎不存在。

  由于上游产品如大豆、玉米、小麦等粮食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较高,因此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消费者议价能力来说,整体而言,虽然下游对调味品的需求量较大,但由于行业内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消费者可选择的品牌较多,因此其议价能力较强,但是随着人们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对大品牌的依赖性可能会逐渐增强,这时,大品牌的议价能力容易体现出来。

  日本的调味品市场发展相较于中国市场发展相对成熟,复合调味料市场份额占比较大。行业内酱油板块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许多复合调味料也以酱油作为一种基础调味料,因此,其酱油的种类繁多,分类十分细化,这一方面可以为国内市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海外业务拓展方面,受不同地区口味不同的限制,目前,中国企业的市场仍停留在国内。作为拓展海外市场的成功案例,日本酱油的领先品牌龟甲万目前已经在美国、亚洲、欧洲拥有多个海外工厂,产品输出到世界100多个国家,根据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饮食口味习惯推出不同品味的酱油,在当地市场快速建立优势。另外,龟甲万在美国设厂后,获得了大豆大宗采购的优势,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进而帮助其稳步提升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中国企业可以学习龟甲万企业海外业务拓展的经验,开发更大的市场空间。

  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专注于调味品的生产和销售。公司目前生产的调味品涵盖酱油、蚝油、酱、醋、鸡精、味精、料酒等调味品。多年来公司调味品的产销量及收入连续多年名列行业第一,其中酱油、调味酱和蚝油、料酒、醋是目前公司最主要的产品。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从事酵母、酵母衍生物及相关生物制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酵母及深加工产品、保健食品、特殊营养食品、烘焙原料、食品添加剂、乳制品、调味品等。公司形成了多业务品牌构架体系,不同的专业领域实施品牌细分,打造安琪品牌集群的力量。

  中炬高新技术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调味食品、园区运营及城市开发。主要产品有酱油、鸡精鸡粉、食用油、产业开发区的建设管理。

  在美股GICS四级分类包装食品与肉类行业分类下,行业重要企业参与者为卡夫亨氏[KHC.O]、味好美[MKC.N]、康宝浓汤[CPB.N]等。

  卡夫亨氏食品公司(NASDAQ: KHC),由原H.J亨氏公司和卡夫食品集团有限公司(NASDAQ:Kraft)于2015年宣布双方达成最终合并协议后成立的新公司,新公司于2015年7月6日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卡夫亨氏中国主要拥有两大业务单元:酱料及调味品、婴幼儿辅食,其中家喻户晓的品牌有亨氏、味事达、广合、美味源等。

  味好美公司于1915年根据马里兰州法律成立,前任是成立于1889年的公司。McCormick是味道的全球领导者。公司面向整个食品行业的零售网点、食品生产商和餐饮服务企业,生产、销售并分销香料,调味料和其他美味的产品。公司的主要销售、分销及生产设施均位于北美和欧洲。其他一些设施则分布于中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印度,新加坡,中美洲,泰国和南非。

  康宝浓汤公司(Campbell Soup Company)是当今美国首屈一指的罐头汤生产商。总部位于新泽西州的甘顿(Camden),产品畅销全球120国家及地区。除了浓缩罐头汤之外,该公司近年亦开始开拓其他食品市场,例如浓缩食品、非浓缩汤品、即冲汤粉、肉汁等。公司开始时生产罐头西红柿、蔬菜、果冻、汤、调味品、肉酱等。后来该公司发明了浓缩罐头汤,它的制作方便、售价便宜,使得这项产品在原来不流行喝汤的美洲、欧洲,也十分成功。

  产品趋势上,品类结构趋向从单一向复合化方向迁移。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市场空间,还能驱动基础品类的持续提价。我国调味品平均价格相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尚处于较低水平,说明调味品单价仍有较高的上升空间,提价也将成为调味品行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市场竞争方面,对标美国日本来看,中国调味品集中度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从品类来看,目前味精、食盐等品类的同质化严重,集中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市场相对分散。未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价格因素将不占据主要考虑因素,企业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树立好的品牌形象,行业竞争将由淡出的价格竞争转向品牌营销(如细分场景、包装差异化、健康化、引入年份概念等等)、质量等多因素的综合竞争。

  原有的传统线下经销商将不是唯一的中间商形式了,多频道网络服务机构(MCN)和一些专为品牌商提供线上销售的代理商将逐渐增多,并且与生产企业形成专业的分工。

  未来,各家企业需要积极培育经销商,并且通过经销商向区县乃至社区下沉的同时也要增强电商渗透率,二者搭配销售也可有效摊低物流费用,电商的便利性、价格、及套装优势有利于客单价及销量的提升。

  以醋为例,通过调节醋酸度及配料搭配,在基础醋品类之上延伸出烹调型、佐餐型、保健型、饮料型等。

  食品工业端,从供应调味到为菜品提供解决方案的转变;家庭需求端,年轻人懒人经济、烹饪能力弱;餐饮需求端,后厨降本、标准化需求增加等,将共同推动调味品的复合化。

  疫情中企业普遍面临的员工复工难问题让企业更加充分了解到生产智能制造的重要性,企业在生产线设计中将开始愈加重视智能制造。

  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吴寰宇答21记者:近日新增阳性感染者均与KTV、酒吧关联,提倡个人落实“新防疫三件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