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超市业态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日用消费品领域逐步取代传统的渠道,成为消费者最主要的购买终端。超市业态的崛起让弱势企业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产品能否进入超市,进入后怎么陈列、怎么促销基本由超市说了算,厂家的自主性基本丧失殆尽,而更多的只是听凭超市的摆布。
对于调味品企业来说,在这样的渠道合作中,厂家对于终端推广的发言权似乎只剩了三条出路:买赠、打折和媒体广告。于是乎就出现了千篇一律的运作手段,产品进入超市后,一边是媒体广告开路,一边是买赠打折促销。对于强势品牌来说,这种手段还较为有效,而对于弱势品牌来说,就产生了一个无奈的怪圈:做一做买赠打折,就有点销量,一停下来销量立马一落千丈,于是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
那么,在这样一个卖场主权的时代,弱势厂家如何改变所面对的被动局面,赢得主动,在群雄纷争的卖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这样做原因有五点:第一,因为弱势品牌进入卖场阻力和成本都很大,这样的成本对于强势品牌来说无所谓,但对于弱势品牌来说可能就很难承担,居高不下的卖场费用让很多弱势品牌吃不消。
第二,一个还没形成市场影响力、消费者还不认可的品牌,即使进入卖场销量也未必好。因为卖场的终端推广厂家说了不算,短时间之内提升销量和培养消费者忠诚度都很困难。而卖场实施的末位淘汰制很容易让弱势产品出师未捷身先死。
第三,便利店和食杂店往往是容易被主流品牌忽视的终端,竞争相对不那么残酷。
第四,便利店和食杂店既容易进入,在运作上又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在这两类终端的推广上,企业基本上能拥有自主权。
第五,便利店和食杂店跟卖场相比,有更大的便利性。因为便利店与食杂店在距离上一般更接近消费者,可以让我们消费者购物距离和时间更短。很多消费者有这样的体验,猛地发现家里缺了这样那样的调味品,单独为此跑一趟卖场觉得不值得,很多人会就近选择便利店或食杂店来解决。
基于以上五方面的原因,厂家前期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便利店和食杂店为主导终端,而以卖场为辅助终端。这样不仅能摆脱对卖场的过度依赖,分散风险,还能够大大提高对市场的覆盖度,有利于短期内销量的提升和市场的培育。
其实弱势的品牌一开始就选择进入超市并非最佳时机,因为这时地位的不对等导致企业很被动。这样一个时间段可以不必急着进去,可以一边谈着一边着手其它渠道的运作。可以按第一个方法,先在便利店和食杂店取得突破后,有了市场基础后再进入卖场。这样不但赢得了时间,也增加了与超市谈判的资本。策略如下:
1.广泛布点,合围卖场。选定要进入的卖场,在其周围的一定半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全面布点,对卖场形成合围之势,这就如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2.启动广泛密集的终端SP活动。对卖场周围的终端做全面包装,横幅、POP全部到位,并尽可能把产品陈列在显眼之处,能打堆头的尽量打堆头。
3.开展广泛的宣传促销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卖场觉得你的产品遍布市场,无处不在。
经过以上运作产品取得一定销量、拥有一定知名度后,这时再去跟卖场谈判,对方可能已刮目相看了,不会再像开始那样为难你了,由原先的拒人于千里之外而变为拱手相迎。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