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多了,肥肉就易上身。“全民减肥”时代,大家不妨来测测自己是不是真的脂肪过量,看看到底该如何避免踩到饮食“雷区”。
卤肉、猪头肉、五花肉做的红烧肉、肥羊片、雪花牛肉等之所以香美多汁,主要在于脂肪含量足够高。比如雪花牛肉看似瘦肉,其实内部缀满了白色的脂肪花纹,和瘦肉结合得比较紧密。这种肉菜不能天天吃,最好一周别超1次。
需要油炸或过油的菜肴很多,包括香酥鸡、炸肉丸、干炸里脊、干炸虾等。红烧、糖醋、干煸类的菜肴往往要先油炸,如干烧鱼、糖醋排骨等。烧茄子、地三鲜等菜肴需要过油,脂肪含量高达15%以上,而干锅类的菜肴几乎都是泡在大量油里的。因此每周吃这类菜肴的次数要少于1次。
包括肉馅包子、肉馅饺子、肉馅饼、肉丸子、各种酿入肉馅的菜肴等。要想让肉馅柔软香浓,常常要加20%~30%的肥肉才可以做到效果。哪怕是鱼肉馅,也要加入肥猪肉来改善口感,避免吃起来太柴。挑肉馅时尽可能地选择瘦肉多的,吃肉馅类食品的频次应低于每周3次。
油条、油饼、麻团、油酥烧饼、葱花酥饼、千层饼、火烧以及各种酥点等主食即便不是油炸,也需要在和面的时候加入大量油脂,才能做出分层、酥软的效果来。主食还是该选择不加油、盐、糖的淡味品种,需要控制体重者吃加油主食最好不超过每周1次。
很多地区的居民,即便是炒个青菜,也要放至少一两油。即便吃焯烫菜或凉拌菜,也在上面倒入大量“明油”或者红油,用来改善外观。建议我们大家一方面能够多用蒸煮、焯烫、炝拌、凉拌等方法,若感觉香味不够,可以滴几滴油,另一方面炒菜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做到少油。
做香肠、烤羊肉串通常都要放1/3的肥肉,否则口感实在太硬;做烤肠、灌肠之类,也要加入特殊的比例的肥肉,通常脂肪含量在20%~30%之间。这类食物偶尔尝尝可以,每周吃的次数最好限制在1次以内。
牛奶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是1∶1,但奶酪通常就是1∶2了。黄油含80%以上的脂肪,无水黄油更高达95%以上。因此,无论是奶酪蛋糕还是黄油面包,都是高脂肪食物,每周吃的频率最好低于3次。
油炸方便面脂肪含量通常在16%~22%之间。速冻饺子的脂肪含量则与肉馅有关,一般在8%~25%。在选择这两种食物时,要仔细看营养成分表,选择脂肪含量低的,每周吃的次数别超两次。
沙拉酱其实脂肪含量很高。如果没有特意注明低脂,通常脂肪含量在40%~80%之间。因为一勺沙拉酱所能拌的生蔬菜数量很少,如果按吃半斤蔬菜来计算,沙拉酱拌的脂肪含量要高于炒蔬菜的脂肪量。拌蔬菜时,可用酱油、醋等加少量香油来代替沙拉酱,也可以用较稀的麻酱调味汁。拌水果沙拉可直接用酸奶替代沙拉酱。
浓白色的鱼汤、肉汤、骨头汤等,其含有比清汤多得多的脂肪。汤变成乳白色,其原理就是脂肪和蛋白质发生了乳化作用,呈乳白色。奶白色的汤营养价值并不高,不能餐餐喝,每周别超3碗。
用蔬菜把浮油吸收掉是制作美食的方法,不过也要控制浮油的数量,因为蔬菜的吸油能力很强,很容易让人一点不漏地把脂肪全吃进去。特别是涮过肥牛、肥羊的汤,饱和脂肪含量非常高,最好先去掉大部分浮油,再用来煮菜。
用花生酱、巧克力酱涂的食物很好吃,但脂肪含量常常超过40%。巧克力当中只有5%的蛋白质,其余成分除了糖就是脂肪。每次吃花生酱、巧克力酱都应限量,别超过一小勺,巧克力最优选择可可含量超过70%的黑色品种。若不是的线.吃饼干、曲奇、薯片、锅巴、派之类的高脂肪零食超过每周3次?
这些全是经典的增肥食品,大量精白淀粉、糖和脂肪的组合。即便号称是高纤维的饼干,或者非油炸的薯片,也不能改变高热量高脂肪的真相。关键是它们水分太少,干货太足,让人感觉没吃多少,却能非常实在地增加脂肪摄入量,这类零食吃的频率越低越好,最好完全从食谱中剔除。
这些都是含有不少脂肪的焙烤食品。因为面包要做到柔软酥香,就得加入大量脂肪。比萨饼假如没有脂肪奶酪的帮忙,口感也没法令人满意。选面包时少挑酥软的,注意看看标签上的脂肪含量。如果很喜欢吃奶油面包、起酥面包等高脂肪面包,每周也别超过2个小面包。
除了银杏和栗子,绝大多数坚果和油籽都是高脂肪食品,脂肪含量最低40%,最高可达70%以上,比如花生、核桃、榛子、甜杏仁、巴旦木、腰果等,建议每天限量一小把。
很多人以为坚果豆浆非常养生,在打豆浆的时候加入大量核桃杏仁芝麻等高脂肪坚果,然后每天喝几杯浓浓的浆。这样做出来的坚果豆浆的确味道很香,但脂肪含量也很高,每天一杯就可以了。
冰淇淋含脂肪越高,口味就越醇厚。慕斯、奶冻之类的产品,看似酸奶,价格昂贵,其实营养价值比酸奶差得多,因为其蛋白质很少,脂肪却很高。此类食品每周吃的次数宜控制在两次以内,每次只吃一小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